1.(2015·广东揭阳测试)在某次战争之后,列强欣喜若狂,声称“第二次发现了中国”。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:“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,势已动摇……今欧洲之人,虽田夫野老,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。”这次战争是
( )
A.****战争 B.第二次****战争
C.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.甲午中日战争
解析 解题关键在“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”体现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,而正是甲午中日战争《马关条约》中,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大大刺激了列强的这一野心,故D项正确;****战争和第二次****战争列强都以开通商口岸和商品倾销为目的,故A、B项错误;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的主要目标是控制清政府,故C项错误。
答案 D
2.(2015·湖南长沙调研)和约批准后,清帝下罪己诏曰,“去岁仓促开衅,征兵调饷,不遗余力。而将非宿选,兵非素练,纷纷召集,不殊乌合。以致水陆交绥,战无一胜”;“其万分为难情事,言者章奏所未及详,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”。战后签订的这一“和约”
( )
A.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
B.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“合法化”的恶例
C.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
D.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
解析 由材料中“去岁仓促开衅”,可知和约签署于战争爆发的第二年,由“以致水陆交绥,战无一胜”,可知战争既有陆上又有水上,综合这些信息可知该战争是1894~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。A项属于《天津条约》的内容,B项属于《马关条约》的内容,C项属于《南京条约》的内容,D项属于《辛丑条约》的影响。故选B项。
答案 B
3.(2015·江苏徐州质检)截至1894年,外资在华企业不过一百余个,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2 800万元。而到了1894年至1914年,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 106万美元,较1894年前工业投资扩张了近8倍。(徐继玲《近代德国在华企业投资述略》)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
( )
A.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
B.工业革命的推动
C.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
D.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
解析 A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,排除A项;这一时期外商来华投资增多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无关,故B项错误;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,与题干信息不符,故C项错误;材料显示,1894年,外商企业在华投资增长,这主要得益于《马关条约》中“允许外商在华投资设厂”的规定,故D项正确。
答案 D
4.(2015·云南曲靖一中模拟)甲午中日战争使日本以强兵走向富国,2014年又是甲午年,日本右翼期盼“甲午神奇”能出现。1895年,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《马关条约》,西方政界议论纷纷,下列西方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有
( )
①美国:中国,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: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 ③法国:伙计,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: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
A.①② B.①③ C.②④ D.③④
解析 解答时应抓住“美国”“英国”“法国”“德国”对《马关条约》的不同议论,判断正确答案。《马关条约》割台湾给日本,因此①正确。英国通过《南京条约》获得了免税权,故②错误。《马关条约》规定,允许日本到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,法国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得该项权利,因此③正确。第二次****战争后,列强就可以将使馆设在北京,故④错误。
答案 B
5.(2015·江西新课程第二次适应性考试)有学者认为:“在近代中国,没有哪一个事件能像义和团运动那样,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、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,‘价值’与‘理性’、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,其界限是如此的模糊。”此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
( )
A.混淆了进步与落后的界限
B.道德上的肯定是其主要方面
C.历史真相不明,难以评价
D.体现了文明冲突的复杂性
解析 根据“包含着如此多的相反的信息、相反的价值和互相冲突的目标,‘价值’与‘理性’、善与恶在这里是如此的纠结”,此处未涉及进步与落后的界限问题,也未从道德上肯定过,更未涉及该运动的历史真相不明问题,故A、B、C三项都错误。义和团反对列强的侵略,有维护民族利益的正义性和价值,但又把列强与西方先进文明不加区别地一概反对,故多种相反的信息纠结在一起。因此D项较为准确。
答案 D
6.(2015·安徽蚌埠质检)历史学家陈旭麓说:“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。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,与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——并不同义。”属于后一种“爱国主义”的典型是
( )
A.戊戌变法运动 B.义和团运动
C.辛亥革命 D.五四运动
解析 “回到中世纪”体现了运动的落后性,故B项正确;A、C、D项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,属于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,故A、C、D项错误。
答案 B
7.(2015·江西上饶模拟)1900年9月,英、法、德、意四国侵略军以“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”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,对此,清政府抗议道:“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,应交中国自行处分,何得侵我自主之权?”对此,以下解读正确的是
( )
A.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《辛丑条约》
B.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
C.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
D.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
解析 《辛丑条约》签订于1901年,故A项错误;由题干“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处斩清政府官员”等信息可知清政府正逐步成为“洋人的朝廷”,故B项正确;自****战争以来,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,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,故C项错误;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,故D项错误。
答案 B
8.(2015·安徽淮南模拟)有人将右面漫画中跑路者的现实活动归纳为:溜之大吉→反咬一口→为人打工。漫画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发生后列强获得的侵华权益是
( )
A.西方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的序幕
B.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华战略要地
C.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地位
D.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
解析 从“溜之大吉→反咬一口→为人打工”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,八国联军侵华,慈溪溜之大吉;慈溪对义和团由“招抚”改为“绞杀”,是“反咬一口”;清政府与列强共同绞杀义和团运动,是“为人打工”,八国联军侵华后,列强与清政府签订《辛丑条约》,故B项正确;德国占领胶州湾,西方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的序幕。故A项错误;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取得合法地位是《马关条约》,故C项错误;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是在第二次****战争后,故D项错误。
答案 B
9.(2015·福建福州质检)(节选)近代中国内忧外患,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。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问题。
材料二 (庚子年六月初五日)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,拳洋交哄,此次决战,宜提开俄日本两国,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,乃于事理为协也……二百六十年,全盛之世,(中俄两国)且未尝失和……此应分别办理一也。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,不宜无故开衅,师出无名,二也。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。若以地势论之,尤不宜轻开边衅。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、旅大两口不少,日本……地近而逼,调陆军视各国为易……未可不分皂白,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,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。此兵家形势所忌,宗社存亡之机,尤当审慎,不宜付诸孤注一掷,自有土崩瓦解之局,三也。
——《袁京卿日记传抄本》(注:袁
京卿即袁昶,时任总理衙门大臣)
(1)材料二中的“目前巨衅”指哪一历史事件?作者认为“宜提开俄日本两国”的理由有哪些?其设想是否可行?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。
(2)日记具有史料价值,也有局限性。就此阐述你的理解。
解析 第(1)问,第一小问,“目前巨衅”的时间是在庚子年,即1900年,且“起于民教互仇,拳洋交哄”,说明源于义和团运动,故可以判断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;第二小问,根据材料中一也、二也、三也内容概括;第三小问,从列强结成同盟以及俄、日早有侵华野心等角度分析。第(2)问,对日记既要认识其史料价值,也要认识到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。
答案 (1)事件:八国联军侵华战争。
理由:中俄两国长期和平相处;与俄、日没有“教案”冲突;俄、日距中国较近,若出兵威胁最大;树敌太多将孤立无援。
设想:不可行。
说明:发展迅速的义和团运动以“灭洋”为宗旨;列强利益受损,结成同盟;俄、日早有侵华野心并已获利;慈禧太后一意孤行,对列强宣战。
(2)理解:日记记录作者当时的亲身经历与见闻,表达个人感受,具有直接史料(一手史料)的价值;日记易受个人立场、情感、视角、环境的影响,难免带有主观性。 合肥唯一一家专注初三中考冲刺的金魁教育与您分享
|